快乐教育还在裸奔,英国却忙着引进中国教材

  • A+
所属分类:英国教育

英国《卫报》近日报道,哈泼-柯林斯出版公司与上海一家出版社达成合作,双方未来将会把中国数学教材进行翻译,然后提供给英国学生使用,而这也被媒体评价为英国教育界的一次历史性事件。


卫报》指出,中国拥有世界上数学成绩最高的小学生,而英国学生的数学水平则要明显低于亚洲同龄人。今后中国的数学教科书将被一字一句翻译出来,销售给英国学校使用。


英国决定脱欧后,就有英媒预测英国中小学数学将采取中国式教学方法,否则,英国教育前景堪忧。


这种尝试对英国教育制度来说,是毛与皮,细节与根基的关系。但细节上改变,显示出英国在反思从60年代教育大改革以来的教训。


当年改革后到今天,英国教育质量是提升还是降低?数据却有两种,一种反应说是更公平,更稳定,一种说是英国中学生的读,写,算能力在下降,那么究竟真实情况如何?要看英国政府作出的反应。

快乐教育还在裸奔,英国却忙着引进中国教材

特蕾莎.梅组阁后,就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改革方案:


一,创办新的文法学校,撤销1998年布莱尔首相的原法案。现有的文法学校将被赋予扩建的权利。


二,每年拨款5千万英镑来帮助文法学校成长,而且政府不会限制选拔式学校的数量。


三,现有的综合类学校将被允许以选拔方式来入取学生。


如果她的改革能实现,那么将是英国教育史上的第三次改革,但从巨大的反对声浪看,可能性不大。


至于中国有人鼓吹的“快乐教育,素质教育,精英教育”等概念,是一种刻意炮制的东西,一些文章最后,都要加上微信群号和报名费用。


我不反对营销,但读者真的相信为孩子找到明天的路,那才是真正的悲哀。


特蕾莎.梅为什么想着恢复文法学校?要冒天下之大不韪,从选票上来说,她这是在自绝政治后路。


当年英国为何要取消文法学校?如果你真的对中国整个下一代教育有兴趣,不妨耐心看完,虽然有点枯燥。

当然,我不会用照片对比这一套来冲突你的眼球和思维。

快乐教育还在裸奔,英国却忙着引进中国教材

比如这种国外的学生照片。快乐,阳光,放松,自由。

快乐教育还在裸奔,英国却忙着引进中国教材

中国:呆板,机械的考试机器,应试教育的成果。


简单的图片对比,不是科学剖析,它是用来营销的。


教育是国之根本,什么样的人会在几张照片,几句鸡汤面前,丧失判断力,营销号是最清楚的。


特蕾莎.梅的计划其实并非是改革,而是退回第二次改革之前体制(改良式退回),英国被当年盲目痛醒了。



“不公平”的文法学校


英国当时有三种中学,公学(私立贵族学校,费用高还要看家谱),文法学校(用重点高中好理解一些),综合学校(普中和技校)。


文法和综合学校都是政府拨款,属公费,民众负担很轻。公学不是一般家庭能供得起的。


综合中学毕业的直接可以工作养家,有一技之长,或再上大学,找一份相对好一些的工作。


而进入英国社会顶级的通道,主要在公学和文法学校,公学是贵族富豪代代相传的保垒,文法学校则是寒门子弟与之竞争的另一扇门,目标都是牛津,剑桥这种重点大学。


那么为什么被挤掉的是文法学校?因为它是不公平的像征。有人会问那么公学岂非更不公平?等一下要说。


英国大多数行政管理机构是在维多利亚时代重组定型。


1867年赋予了城镇房主选举权。


1868年,有了全英职工大会。


1870年,军队按现代化建制重建,同时实行文官职业考试。


但最重要的是通过了教育法案,也叫《福斯特法案》,威廉.福斯特(下院议员)说过:“英国工业繁荣要取决于初等教育实行”。


一百年之后,英国迎来了第二次教育改革,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都想让行之有效的文法学校消失。


建立综合学校视为最公平的制度。英国小学生当时如何进入中学阶段呢?


通过11+考试的成绩来决定小孩是读文法学校还是现代中学。小孩过了11岁,就要接受这种无情的考试。


进入文法学校的比例是四分之一或更少,只有成绩优异者才能就读这种公立学校。


从六十年代开始,英国社会将矛头对准了文法学校,当时有个口号叫“被抛弃的四分之三”或“被埋没的四分之三”。


大多数家长无法接受自己小孩早早被降格,难道他们中就没有人才吗?请问公平在哪里?这些问题一次次射向了议会和内阁。


以勤奋和智慧成为文法学校学生,学校凭分数选择学生,为什么会是不公平?


英国农村同样也掀起了“公平教育运动”,反对将中学生分成快慢班,这股“公平分配教育资源”的力量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英伦三岛,政客们想到的是选票。


既然是四分之一入学率,那么政客要赢得议员选区票数,必须站在那四分之三这边,上下夹击,文法学校必败无疑。


曼彻斯特文法学校校长彼得.梅森当时警告英国人,不要拆掉这道桥梁。


问题是大多数人不接受这种以分数为标准的选择,而政府必须响应“教育公平”的呼声。


撒切尔夫人来自文法学校,一名杂货商的女儿,她不可能读得起公学,如果没有文法学校,她的上升之路就消失了,艾德礼首相,哈罗德.威尔逊首相,包括特蕾莎.梅都是平民子弟,中学都就读于文法学校。


曼彻斯特文法学校是在1515年成立,它的大学升学率年年达到85%,其中三分之一进入了牛津和剑桥。


英国民众心理上能够接受公学这种贵族学校,无论从财富还是家谱,他们都默默认同,但是,平民对平民之间有不同的跑道,却总是大发雷霆。


从政治上来说,文法学校被废已是板上钉钉的结局。的确,大家都进综合学校,是公平了,但大家都忘了一件事,平民进入权力高层的梯子被踢掉了,保证那四分之一优秀学生的桥梁没有了。1870年的《福斯特法案》结束了。


在70年代初,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停止了对文法学校的拨款,这是政治的胜利。最终文法学校只有两条路可选,一,改为综合学校。二,改为收费学校(向公学看齐)。


119所文法学校选择成为全收费学校,那些高喊“公平教育”的人没过几年就发现,英国教育不是公平了,而是讽刺性的扩大,寒门子弟的桥梁断了。


综合学校是很爽,有音乐小组,体育小组,艺术小组,绘画小组等等,但英国小孩的读,写,算能力在不断下降。


1977年,卡拉汉首相与教育大臣雪莉.威廉斯爆发了大辩论:学校到底要不要实行严格的课程和严格的教学,用现在的话说可以是“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”辩论。


这种辩论没有输赢,因为教育需要十几年才能看出成效。但文法学校时代已经结束了。


公学


贵族学校是英国二战后,阶级斗争的焦点。公学只能使阶级差距永远的保持下去,但有了文法学校这条路,斗争并没有引演变成革命。


英国也尽力去帮助一些贫寒学生进到公学里来点缀粉饰,当文法学校即将被废除时,各公学危机感陡增。


工党内阁成立了纽瑟姆委员会,说要帮助一半学生进入公学,被贵族们抵制。


工党就对公学课收重税,这招并没有多大效果,能读得起公学的家里大多不缺钱。


1967年公学校长们组成联盟,共同应对“灾情”,花钱办了一家外宣公司,平息民众对公学可能的怒火。


既然社会喜欢公平,民主,自由这些口号,公学就把自己改名为“独立学校”,听起来既民主又自由,名字一改,舆论温度果然大大降低。


1966年,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后,1968年革命巨浪就抵达了欧洲。法国,意大利的大学生都闹起了革命,英国则不同,大学不闹,中学闹。


公学的学生们要造校长老师们的反,虽然没有闹出大事情,但从1970年开始,英国全部学校取消了体罚,低学级学生也不用再为学长跑腿听差。


1976年文法学校基本销声匿迹,公学唯一的竞争对手成了综合大学。然而保证公学教育质量的是“纪律严格,学习规范”,文法学校更严格,综合学校显示处于下风。


九所最古老的公学都是成立于1612年之前,最早的是温切斯特,最晚的是查特蒙斯,学生最多的是伊顿公学。


公学和公学化后的文法学校,虽然只能吸收7%的学生,却占据了英国政治,金融,银行,法律,媒体等领域的大部份领导岗位。


这是公平了还是更不公平了?更要命的是教育质量在下降。


温切斯特公学的贵族范从它的格言就能看出--“仪态育人”。它是法官和大律师最坚实的阶梯。


伊顿提倡机智从容,它是商业银行,外交部,皇家禁军,媒体主要的人才基地。


公学不仅仅是个教育机构,而且是一个政治训练场,一个覆盖全国的权贵人脉网。


对公学最主要,最明显的批评是,它使社会阶级分化永久化。而实业家们却大部份不会来自公学,这是英国一个奇特的现像。


克莱门梭曾经说过:“要是任意挑出十名上层阶层的英国人,他们言行举止看上去一模一样,但肯定有一位聪明绝顶,可你却说不出是哪一位,这就是英国的力量所在。”


公学这种体制本质上会扼杀平民子弟的进取心,而综合学校这种所谓的“快乐教育”,将尖子生和普通学生混合教育,是否真的就是教育公平?


将文法学校废除,是满足了那四分之三的平民家长的呼声,但那四分之一的小孩进入社会顶层的通道却被关闭了。往大了说,他们服务国家的机会变得渺茫了。


本文只是回顾一下英国的教育改革历程,没有别的意思。但必须说快乐教育,素质教育,精英教育这些概念在中国是纯忽悠炒作,拿着中产阶级牌子作掩护,不就是图中产阶级的钞票吗?


中国教育有着两面性:


一,没有传统贵族式学校(自称的不算),体现了公平局面。


二,严格纪律,规范学习,有着公学,文法学校的优势。


尽管中国教育还有很多问题,教育是国之大计,同时也是一块大蛋糕,不能靠任何动听话语来做决定 。


须三思而后行,谋定而后动。


中学,为什么对个人上升这么重要,因为涉及到大学。下文写英国的大学改革。

  • 我的微信
  •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  • weinxin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
  • weinxin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